叶黄素(英语:lutein),有机化合物,别名植物黄体素,属于含氧类胡萝卜素,分子式为C₄₀H₅₆O₂。
叶黄素的发现
1886年,奥地利化学家里本(Lieben)首次从大量风干的奶牛卵巢黄体中分离出主要成分为叶黄素的晶体物质。由于初分离时,该晶体物质不仅仅含有叶黄素,同时也混杂其他色素,因而呈现为红色。因此,Lieben将该红色晶体命名为"hemolutein"。Lieben成为第一位将叶黄素从动物组织中分离出来的科学家。
1907年,瑞士科学家威尔斯泰特(Willstätter)与其助手米格(Mieg)分离出了一种黄色的叶绿体伴生物,将其命名为黄叶素(Xanthophyll),并通过碘量法精确测量出黄叶素的分子量为C₄₀H₅₆O₂。此外,他们还发现黄叶素极易溶于酒精,难溶于石油醚。
1912年,Willstätter等人又于鸡蛋蛋黄中分离得到一种黄色色素。后经证实,该黄素色素主要成分为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此外,为纪念图迪休姆(ThudichumJLW)在类胡萝卜素领域的贡献,他们将这种黄色色素命名为lutein。
1931年,奥地利化学家库恩(Kuhn)首次利用液-固色谱法从蛋黄中提取出叶黄素的单体结晶,经分析测定得出叶黄素的单体分子式为C₄₀H₅₆O₂,分子量为568.85。